本篇文章3983字,读完约10分钟

曾涛:“如果这篇稿子有问题要进监狱的话,请和我一起去。”

穆青:“是的,我和你一起去。 ”。

★本刊记者/李杨中旭

1978年11月15日中午。 北京西酒店。

正在参加中央实务会议的于光远回到房间准备午睡时,胡敏伟突然打来了电话。 胡在电话里说“有商量”,让他马上去杨西光的房间。

光远上楼后,看到胡绩伟、杨西光、曾涛在。 胡是《人民日报》总,新华社社长,杨是《光明日报》总,都是中央业务会议上情报界的重量级人物。

他们向光远转达,当天的《北京日报》宣布北京市委扩大会议闭幕。 他们想摘录其中关于“天安门事件”的一段,单独发消息。 事情重大,想听听光明的远方意见。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支持邓小平,反对“四人组”。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将这场群众运动判定为“反革命事件”。

1976年4月7日,邓小平被取消了党内外的所有职务。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复印件,一小撮阶级敌人打着支持邓小平的旗号,疯狂地把矛头指向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分裂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转变现在邓小平和反击右倾复斗争的大方向,进行反革命活动 处于与外界隔绝状态的邓小平被认为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

于光远看了一下放在桌子上的那份《北京日报》,特别是仔细看了其中关于他们画的“天安门事件”的几行。

于光远当时是国务院研究室的负责人,心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消息。 他观察到北京市委的那句话没有明确记载“天安门事件”的性质如何,实质上是为了事实而相反。 这等于推翻了华国锋在1977年3月的中央业务会议上多次重复的“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的说法。

反复斟酌,在光远投了赞成票。

常务委员会扩大大会的小备忘录

1978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委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宣武酒店召开。 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加快清查步伐,进行事业要点转移。 当时市委书记林荫加刚上任,会议由第三书记贾庭三主持。

会议中,有人说应该平反天安门事件。 北京市委在会议上总结报告时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态度,方法有点特别。

新华社北京分公司的周鸿书社长参加了这个会。 《炎黄春秋》主编徐庆全对此采访过周鸿书。 周鸿书说,在为会议总结的会议上,贾庭三讲话,各代表发送了活字的报告。 之后,贾庭三离开演讲稿,从旁边拿出一张小纸条,读了关于“天安门事件”的话。

贾庭三念的本报文案是后来《北京日报》发表的会议报道中关于“天安门事件”的说法。

“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去‘天安门广场’哀悼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无限怀念、深切追悼,完全是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滔天罪行的深仇大恨,全国 ”。

徐庆全专门研究天安门事件,他分解了,这句话没有出现“天安门事件”五个字,但三个“完全”的连续运用,实质上否定了1976年4月天安门广场的行动反革命事件。 不说出“天安门事件”五个字是因为担心。

光远在《大转换》一书中分析了北京市委的这种担忧:北京市委说:“当时在中央作出决定之前不敢明确反对1977年华国锋演说中的提法,在中国谈话中群众去天安门广场说周总理的‘有道理’。” ”。 于光远说:“我估计北京市委这样做得到了中国的同意。”

林荫加的回忆证明了光远的“推测”。 林荫加在接受徐庆全采访时表示,“大约11月12日,我和贾庭三同志给华国锋和几位副主席写了报告,“天安门事件”在吴德同志主持就业时,已经做好了平反的准备,现在提到了这个要求,我们支持,我们的报告和报告 中央批准了。 ”。

11月15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委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的报道,关于“天安门事件”,也在这4000字左右的报道中。

北京市委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闭幕的前一天,11月10日,中央实务会议开幕。 林荫加,贾庭三参加了会议。

敏感的新华社记者

按照惯例,新华社北京支部列席北京市委常务委员会。 参加会议的周鸿书听到贾庭三念的小笔记复印件,敏感地意识到了其中蕴藏的重要信息价值。

于是,散会后,周鸿书去新华社总公司找国内部副主任冯健。 冯健不在,又去找国内主任杜导正了。

“我把这种情况告诉老杜,说能否一个人发表。 杜先生读了原稿,非常支持我的提案。 他说:“祝你好运。” 周鸿书说。

回到分公司,周鸿书在起草会议新华社通稿时,在另一个层次上考虑了。 他认为杜导支持单发,但必须得到北京市委的同意。 北京市委不同意单发,就不能说这话了。

于是,周鸿书决定了,还是写北京市委扩大会议的消息,把贾庭三的这句话埋在稿子里,没有单独写。 但是他想在审查原稿时努力让北京市委同意单发。

11月14日晚,周鸿书将稿子送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毛联珑审查时,将发送此稿子,请审定。 这篇稿子是总公司有关领导读过的。 关于“天安门事件”的事,我建议提出单发,怎么样? 请检定。

晚上11点左右,毛联珑打来电话,说:“周先生,我看了你的原稿。 这样送的话,我就经过这里了。 关于“天安门事件”的一节是单发的,我决定不了。 这得咨询林荫加同志。 ”。 但是他沉着地说:“林荫加同志可能也决定不了。”

于是,周给总公司打电话,告知拍了一张大稿子,又给杜导正打电话,说了毛连珑的态度。 杜先生沉思了一会儿说。 “那好吧。

第二天,周鸿书非常关注这个消息的媒体落地情况。 听情报联播,没有他写的消息。 即使翻阅报纸,也没有。 只有《北京日报》透露了这个消息。

周鸿书觉得奇怪,总公司为什么没有发信息?

原稿怎么送?

周鸿书的奇怪很正常。 按照惯例,北京市委要开会的消息,因为新华社应该当天晚上发出电信,以便第二天媒体使用。 但是这次新华社没有这么做。 原来,新华社总公司的领导还没有考虑如何报道天安门事件。

杜导正向徐庆全谈过当时新华社电报稿的发行情况。 徐庆全忆说,杜导在阅读周鸿书的原稿后,认为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复印件很重要,但被长期报道淹没,并不突出。 所以,杜导正可以和国内的几个副主任商量,就这一段提交单发的一个电话原稿吗? 事件很严重,国内向当时的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穆青审定发稿。 穆青表示支持,据说会和高层曾涛商量后再作决定。 那天晚上穆青和在北京西酒店召开中央业务会议的曾涛通了电话。

15日,周鸿书接到总公司的电话,要求马上回总公司开会,发表北京市委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的消息。 电话里,曾涛从京西酒店打电话说,这个消息必须强调“天安门事件”。

周鸿书马上赶到总公司,有杜导正和国内部的几个副主任。 大家讨论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根据原周鸿书的原稿提出,但在指导语中强调“天安门事件”的平反。 另一个方案是把贾庭三的话简单化,大家都担心不能通过审查。

周鸿书提出了“馒头的想法”。 “今天的《北京日报》已经刊登在会议报道上,有一节关于《天安门事件》。 我们能从报纸上抽出这一段变成单发吗? 单发,还不需要送审判。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

最后,杜导电正拍板:制作两个方案,一个取出单发,一个放在导语里,最后送去穆青检定。

周鸿书很了解情况,后来单发稿由周鸿书执笔。

根据穆青的回忆,标题再三斟酌。 国内部曾经定了很长的标题,但是正确而不明显。 之后,经过大家反复讨论,标题改为“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后来穆青和曾涛又打了十几个电话,重复到晚上,才定了主题。

这天午饭后,在北京西酒店参加中央业务会议的曾涛,就新华社的电报稿,征求了杨西光、胡志伟、于光远的意见。

去中央吧。

在此期间,曾涛征求了林荫加的意见。 徐庆全和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的傅颐副研究员就天安门事件的问题采访了林荫加。 据林氏说,在中央业务会议上,曾涛征求他的意见时,想单独用电报发稿,问是否可以。 林先生回答说:“我们的话是得到中央批准的,你们是怎么发送的,请求指示吗,在你们的事件中,我无权干涉。”

然后,曾涛和穆青之间,关于是否咨询中央这个问题,电话的交流还在继续。 他们俩商量的结果是不能请求指示,请求指示等于否定。

穆青的回忆说,曾涛当时对他触底。 在这次中央业务会议上,陈云放炮,提出应该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很多同志支持,声音很高。 就这样,曾涛和穆青下了决心。

穆青又透露了感兴趣的细节。 晚上7点发报纸之前,曾涛又给他打电话说:“怎么样,穆青? 决心就这样下去可以吗? 穆青答:“是的,我们都同意这样发送。” 曾涛开玩笑地说。 “如果这篇稿子有问题就进监狱。 跟我去”穆青说:“是的,我和你一起去。 ”。

11月1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上发表了新华社通稿“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之后,林荫加给曾涛打电话,询问标题是如何添加的。 当时曾涛没有肯定地回答,反而问:“用这个信息报道北京市委会议和事实有区别吗?” 林说“没有”,曾涛说:“加标题发布新闻是我们新华社的惯例。 这个由我们负责。 你不需要管理。 ”。

新华社发电报以来,大家一直关心华国锋的反应。 18日,华国锋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安门诗抄》的题词。 光远在这个晚上写了关于他和曾波通的电话。 曾涛给于光远打电话说:“现在真好。 华国锋变了。 今天,他在童怀周的《天安门诗抄》的题目上写了书名。 ”。 在电话里,于光远对曾涛说:“这样就安全着陆了! ”。 两个人在电话里笑了一会儿。

11月25日,华国锋在中央业务会议上发表了九项决定。 第一个是“关于‘天安门事件’”。 他说:“中央认为‘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性的大众运动。” “为了悼念周总理,对于因‘四人组’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至此,“天安门事件”被彻底平定了。 ★2

(本文及上述部分参考了“1978我经历的历史大转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吴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