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3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小组在新疆准加尔盆地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新发现的大型、中型两种恐龙足迹均归类为亚洲足迹属,其中
牛氏亚洲足迹与跟垫亚洲足迹及造迹者生态复原图。 赵闯 绘图汪筱林研究员4日通过网络接受记者采访,宣布新疆准加尔盆地沃尔夫贾龙动物群的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2006年以来,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科考队继续对新疆天山北南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层进行了10多年的考察,在汉密尔顿盆地发现了与早白垩世汉密尔顿动物群共生的大量翼龙、恐龙、鸟类等足迹化石 在这次的研究中,除了系统地形态学地记述了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的脚印以外,还简单地分析了造迹恐龙的个人大小、行动习惯、形成脚印的古环境背景等。
乌尔禾黄羊泉水库足迹化石野外平面分布及足迹线条图。汪筱林团队 供图汪筱林团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新发现兽脚类恐龙足迹和研究进展的重要成果论文,最近已经在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上发表了。 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李阳介绍,这次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留在长约12米、宽约7米、面积约80平方米的灰绿色细粒砂岩水平,地层接近水平。 化石层上留下上下2层,上部层上留下6个脚印,下部层上只出现7个脚印(大部分被上层复盖),因此共计构成了3个行迹和4个孤立的脚印。
牛氏亚洲足迹(新种)野外化石照片、模型及线条图(比例尺为20 cm):(a)正型标本,(b)副型标本,(c)归入标本。汪筱林团队 供图研究小组通过对脚印、行迹特征的详细注意研究,识别了大小两种三脚指型脚印类型:大型脚印全长47-56厘米、宽31-42厘米、步长164-180厘米、步长328-336厘米。 中型脚印比大型脚印小一半左右,脚印全长21-27厘米,宽18-20厘米。 从脚印的尺寸和形态特征分析,两种脚印类型都属于亚洲脚印属。 由于大脚印与已知的亚洲脚印属两种有所区别,因此建立亚洲脚印是新种类牛氏亚洲脚印,是赠送脚印的主要发现者牛春旺。 这个亚洲足迹的新物种约是已知最大亚洲足迹的1.5倍,是当今世界上亚洲足迹属中最大的类型。 中型脚印属于已知的垫亚洲脚印。
跟垫亚洲足迹野外化石照片、模型及线条图(比例尺为10cm)。汪筱林团队 供图李阳表示,根据学术界的经验公式,牛氏亚洲足迹恐龙的殿高约为2.3米,体长接近6米,属于大型兽脚类恐龙。 加上亚洲脚印,恐龙屁股约1米高,体长约2.5米。 进一步估算恐龙的步行速度,牛的亚洲脚印和铺亚洲脚印的造迹恐龙的步行速度分别是每小时约8公里和6.5公里。 另外,根据足迹水平残留的对称波痕、虫迹、足迹(行迹)化石的保养残留等特征,研究小组推测,足迹化石是两种造迹恐龙在滨湖环境中步行形成的。
代表兽脚类恐龙足迹类型的亚洲足迹,于2005年在日本白垩统地层发现,发现模式种类为亚洲足迹。 中国学者至今在内蒙古鄂托克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亚洲足迹,在河北和山东下白垩统地层中也理发发现,但残存较差。 (完)
【: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