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题:我们为什么要庆祝丰收节? ——访问农业农村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吕勇
新华社记者董峻
月22日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庆祝丰收? 丰收节体现的自古以来农耕文化的内涵就有它们,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记者日前采访了农业农村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勇。
以农业为本,从年开始,我国每年以秋分节气为中国农民的丰收节。 卢勇说,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家一级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对“三农”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
卢勇也是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研究员。 这个研究室是我国设立的以研究最早、规模最大的农业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
丰收节为什么选定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 从古代传下来的概念中说明了秋分是秋收冬藏的开始,也是春耕夏种的结束。 华北地区有农谚语“白露早,寒露晚,秋分种麦正好当时”,秋分日庆丰收的时候正好,以前就流传下来了。
“丰收节不仅庆祝农业丰收,还通过文化舞台、经济戏剧等方法实现大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潜移默化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卢勇说,丰收节具有促进文化认可、对外表现民族身份的独特功能,可以聚集从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促进城乡融合。
勤俭节约是丰收的永恒主题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阻止饮食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尽管中国粮食生产每年丰收,但粮食安全总是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对肺炎疫情的影响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卢勇就此表示,为整个社会营造无谓的羞耻、节约骄傲的气氛,是开展丰收节活动的一个问题中的意义。 “我国农业虽然多年丰收,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一直流传着美德。 ”他说
另外,在《左传》中,“俭、德之共。 奢侈、恶之大也”,在丰收节活动中大力推进勤俭节约,不仅实行中央精神的具体措施,而且符合以前流传的文化理念,使人们安全思考,不做好准备。
天人合一,道法在自然中不断创新
卢勇说,弘扬祖先的农耕文化应该成为丰收节活动的精神核心。 中华自古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中最常说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养结合”实现“地力常新壮”之前就形成了农耕的精髓,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升华。
“白色塑料污染、黑色畜禽养殖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目前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绿色迅速发展的严重风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 ”他认为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汲取以前流传下来的智慧力量,需要克服自古以来化学农业的弊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环境保护、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卢勇并且表示,在丰收节活动中重视发掘农耕文化要素并非回归过去,而是要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并且更加依赖科学技术,不断探索革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术的实施。 【: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