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66字,读完约10分钟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两天的审理,宣布备受瞩目的内蒙古万里大造林事件将择日作出判决。

法院在第一时间没有给这个案件画上句号,很多业界人士并不意外。 “因此,事件涉及范围很广。 》一位司法官员指出了原因。

根据包头市人民检察院的调查,编织暴富梦幻不到4年,原万里大造林企业理事长陈相贵等10名被告人欺骗3万名大众向“万里大造林”的绿色陷阱投入血汗,非法吸收了近13亿元资金。
不透露姓名的办事员对记者说,事实上,关于万里大造林事件欺诈的本质,至今为止很多受骗者的认知还很模糊。 因此,现阶段“找到我们应该吸取经验和教训的事情”更重要。

我在嫌疑犯被捕前有预感

万里大造林企业的虚假推进之所以受到中央的关注,据说是因为2004年舆论对这件事不断关注。

2004年,一点媒体揭露了万里大造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其主张的“低投入、高收益”、“万里”、“大”等关键词提出了疑问。

有关部门派遣调查组调查后得出结论认为万里大造林企业的经营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这个结论暂时“收敛”了媒体的疑问。

但是,之后事态的迅速发展,媒体的疑问没有平息,中央也开始关注这个事件,直到万里大造林事件、警察的介入,事件的脉络逐渐明确。

这是警察在万里大造林事件后独家发布给本报记者的比较详细的事件记录。

2007年8月22日,经新闻报道,经上级部门同意,内蒙古公安厅对内蒙古万里大造林企业以涉嫌经济犯罪事件立案正式搜查,从相关联合市经侦探和公安厅相关部门派遣民警,成立专业小组,专责小组

当天,专题小组获悉万里大造林企业理事长陈相贵在呼和浩特市活动,制定了逮捕案。 然后,自治区公安厅通知通辽市公安局,派遣警力密切监视内蒙古万里大造林企业在当地设置的总部和社长刘艳英等相关人员的动向。

8月22日12点,自治区公安厅经侦探总队的两名民警接到逮捕陈相贵的命令。 15点,两民警报在公安厅有关部门民警报的协助下,开展了对陈相贵活动范围的搜查工作。 17点,明确了陈相贵的具体活动场所。

那天晚上21点,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走进呼和浩特市的酒店,他向服务员询问房价。 而且,警戒的眼睛也在测量这家酒店房间的布局和周边环境的状况。 这个年轻人是专家民警。 21点30分,民警看到时机成熟,要求专业小组司令部派遣警力增援。 等待情报的专业集团副总指挥官范新义总队长、乌日图副总队长、协助增援的刑事总队孟凡涛副总队长立即率领10名民警赶到现场。

“你为什么抓我? 你为什么要抓我? 」看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民警们,被倒在床上的陈相贵推得哑口无言。

陈相贵和4名伙伴成功逮捕,揭开了万里大造林事件的序幕。

2007年8月23日13点,专业小组民警对通辽市已经控制的刘艳英宣布刑事拘留。 乌日图说:“刘艳英表现得比较平静,对这样的结果似乎早有预感。” 之后她的涉案资金追缴也证实了警察对刘艳英心理学的评价。 专家民警从银行账户调查发现,2007年8月21日、22日两天,刘艳英从银行提取了160万元现金。 据调查,刘艳英在被捕前派司机把自己的孩子和妹妹带到沈阳,给妹妹带去了90万元现金。

废弃飞机成为“专用飞机”威胁人

警察在随后的调查取证中,万里大造林企业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欺诈证据。

2007年8月24日14点,专题小组进入万里庄园。 万里庄园是内蒙古万里大造林企业设在通辽市的企业总部,庄园有近17栋别墅,每个房间都有电脑和储物柜。 民警明绥生说:“我两天就解决了近70台电脑。 整理储物柜的账本资料时,我的眼睛看东西很模糊。 一周内,我们六个人把账本、账本检查、清点、册子放好,重新放在卷笔盒里,分别放在庄园的三个仓库里。 每个仓库300平方米左右,摆得很满。 ”。

调查发现,民警收集的万里大造林企业虚假推进的证据更多。 例如,万里造林企业为“门面”扩张势头,相信他们企业的实力,欺骗越来越多的大众投资,用50万元购买5架废弃的运输11架,购买后一直扔在某航空空企业废弃的停止草坪上

专家小组关于收集到的证据要求内蒙古工商局认定万里大造林的推进行为和营销模式。 经过认真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工商局认定万里大造林有限企业的广告推广被夸大了,“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虚假推进商品和服务”的情节构成了严重的行为。 那个总企业、分企业营销模式涉嫌传销非法经营。 自治区林业厅认定,万里大造林企业向投资大众承诺的林木蓄积量完全无法实现。

彻底调查万里大造林企业涉嫌犯罪的情况,全力追缴涉案资金,将投资大众受骗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及时消除非法集资活动给国家经济金融秩序安全带来的风险的危险性,是侦查此案的重要目标

2007年8月29日,银行账户冻结、万里庄园搜索、取证事业第一阶段的业务结束。 在这个上班时间段,专业集团冻结了万里大造林有限企业理事长陈相贵、总经理刘艳英和陈妻的高林芝个体账户和万里大造林企业、万里大农业企业、天地通林业企业和相关企业账户的资金1.87亿元。

2008年2月19日,在北京警察的协助下,陈相贵的妻子高林芝、长子陈达相继被捕。 专题小组没收了他们的两辆奔驰车,每辆价值120多万元,从高林芝追缴了涉案资金46万元。

2008年10月27日,包头市人民检察院向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被告人陈相贵、刘艳英在万里大造林系列企业,在内蒙古、辽宁、山东等地通过承包或租赁的方法大量取得土地采购权,自行种植白杨、直接种植林地 领导内蒙古、辽宁等12个省市区积极组织、建立和快速发展网络和传销团队,通过媒体广告、传单分发、集会宣传等方法进行虚假推广,通过传销手段销售林地。 2002年至2007年,被告人陈相贵、刘艳英组织领导的邮购团队销售林地438466亩和林木117361股,非法经营额达12.79亿多。

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绿色梦想”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万里大造林初期辽宁万里大造林时代,辽宁有关部门就已经发现了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也大致是万里大造林企业从辽宁突然转移到内蒙古通辽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符合内蒙古生态建设形势的需要。 通辽市有关部门曾经向记者提供过科尔沁沙地沙化趋势逆转的资料,其中有万里大造林的经验。 陈相贵也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宣传他的绿色生态理念,其实把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生态林的概念混淆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蒋高明教授指出,中国的沙漠化管理存在误区,其中一个误区是干旱区和草原地区大面积造林,试图用树木阻止沙漠扩大和沙尘暴。

2008年7月28日至9月21日,由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草原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调查组根据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调查了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企业涉案林地林木生长等情况,结果显示,万里大造林企业

专业调查员在10旗县万里大造林地设置了28个样品点,林龄分布在3至5年。 根据提取结果,万里大造林企业4年林龄和5年林龄提取样品地的平均亩蓄积量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量指标》(其中生长量最低的小钻头类杨8年亩蓄积量8.08立方米,10年亩蓄积量10.7 根据旗县调查的统计结果,万里大造林企业在推进中约定的8年到10年后12立方米到15立方米的亩蓄积量的林地面积为零。

调查结果表明,万里大造林企业林地符合速生丰产林计划用地范围的面积为14.1万亩,仅占涉案林地总面积的19.8%。 树种主要有黑林1号、哲林4号、白城杨、黑14、赤峰杨、银中杨、中黑防等。 这些树种中,只有赤峰杨是“指标”中包含的栽培速生杨品种,仅占林地总面积的4.3%,即使按林龄对照“指标”,也达不到该林龄亩产年生长量标准。 其他品种的白杨在林龄达到“指标”标准的林地中有3374亩,仅占造林总面积的0.47%。 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白杨树因布局条件差、气候干燥等理由形成灌木的形状。 万里大造林企业为广大顾客创造了绿色的梦想,并创造了利益的梦想。

谎言为什么让三万人确信

从万里大造林事件到陈相贵等被审判,购买树林的顾客多少都在为他们“鸣不平”。 购买了一点树林的顾客对记者说:“不要钱,我认为为国家做了贡献。” 记者今天在网上阅览了相关信息的评论,有网友投稿说“植树造林是怎么有罪的?” 老百姓难以理解! ”。

乌日图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相信“万里大造林、利国、利民”的口号,以追求高额回报为目的披上道德神圣的外衣时,忘记了顾客对投资风险的担心。

有人告诉记者,花钱买树林是因为万里大造林企业发展了很多年,非常生气,很多名人代之以推进。

据业界相关人士透露,万里大造林企业进行4年无人停止是因为暴露了托管植树造林方面存在的法律死角。 例如,如何监督托管植树造林的经营行为没有规范管理要求的植树造林的推进,林木的价格由谁根据那些因素明确,合同在它们的复印件、如何保障顾客利益等方面缺乏确定的管理规定。

当个别企业夸大收益时,林地投资者盲目相信,盲目投资,投资完成后非常被动。 对于这种法律上没有规定的新东西,有关部门只能“敬而远之”,拥有强制执法权的公安机关只能在掌握切实的犯罪事实后介入。

相关链接

万里大造林企业的来龙去脉

2004年1月,万里大造林企业在内蒙古通辽市注册,注册资本1000万元。 迄今为止,该企业总部设在辽宁省,被称为辽宁万里大造林有限企业。

之后,万里大造林企业在内蒙古以每年2元到30元的不同价格承包土地种苗,或者直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林地,以每亩266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买方。

从2006年到2007年7月31日,万里大造林企业向全国405家媒体投入5400多万元,进行有偿信息或广告推广。

截至2007年8月,万里大造林企业向社会销售林地45万亩以上,非法吸收公共资金13亿元。

关于万里大造林企业的行为脱离了植树造林的范畴,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部门控诉说“涉嫌非法集资,涉嫌广告欺诈”等。

2008年8月22日,公安机关依法对万里大造林企业董事长陈相贵、总经理刘艳英等多名高管采取了强制措施。(史万森) 【: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