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0字,读完约7分钟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开辟一条血路”的精神,以“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措施,敢于尝试,以人为先. "
文/郑诚崔华超
8月20日,北京奥运会期间,深圳中山大学的学生李先生发生了第一次麻烦。 长途汽车开到收银台这样的地方停了下来,所有人都被要求进入检查大厅确认身份证,但小李正好把身份证忘在学校了。
通过简单说明和口头验证顺利合格的李先生叹了口气,说:“合格了! 毕竟特区是特区”这个“关”是指“二线关”,也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有效已经20多年了。 在人们对“特区”概念淡漠的今天,那好像变得很注意。
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了
“回顾一下,1992年前,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第一项事业是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障碍方面先尝试。 具体来说,比如劳动者雇佣制度改革、土地拍卖制度和金融市场的确立,从生产要素的配置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 ”。 深圳市体制改革办公室郭小洲处长是这样总结的。
郭小洲认为,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深圳的改革重点逐渐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 “国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近年来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对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深圳是改革产生的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快速发展近30年,伴随着逐步变革。 可以说正是突破现有制度的改革,完成了特区的“特”。
但是,随着全国各方面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区的独秀局面不复存在,深圳三大以前流传的特征似乎逐渐弱化:“天时”,随着“两税合一”等政策调整,“我无人”优惠政策的特征成为历史 在“地利”中,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门打开,特区的窗口功能逐渐减弱。 在“人和”中,随着浦东开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滨海新区的建立,成都、重庆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长株潭试验区等相继成立,在有成千上万新移民的深圳出现了人才回流和工人招募困难等现象…
深圳,今天还是“特”吗? 近年来,这样的疑问层出不穷。 在网上,讨论更持续、更广泛,参加者更多。
2002年底,网络长文“深圳,被谁抛弃了? 》最初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表,突然一石激起千层波,引起了关于深圳特区命运的巨大讨论,讨论从网上传遍了网下。 时隔五年,“特区不特:深圳路在哪里? ”的长篇思考和反对讯问,同样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实际上,特区应该在哪里,应该是怎样的特,这个疑问从创立到现在没有停止过”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深圳人已经习惯了。
未完成的使命
乐正认为,任何意义上的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受益者往往成为改革的阻力,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这种阻力会变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革者认为经济快速发展更经济,也不排除改革意识淡薄。
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短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分出现了“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现象,这些维持部门利益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深化今天改革的一个红灯。
不可避免的是,一点改革接触政治体制改革行业,看起来更谨慎,“不要做太多事”成为推进今天特区改革的优先方法。
“深圳人包括党政干部和广大市民,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骨子里的创新意识,今天不仅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且观察到对快速发展路径的思考更加加强。 ”。 乐正表示。
深圳市快速发展改革局副局长沈毅在接受采访时批准了这一评价。 但是,特区并不是自己能突飞猛进的,有必要由国家以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设定。 “什么是特区? 我主要理解三个内涵。 特定地区,特殊使命,特定政策,不可或缺。 ”。
中央对经济特区的态度总是固定的。 2003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给广东寄来了一封信,说:“加快快速发展,率先快速发展,协调快速发展,继续发挥试验田的作用。” 这是对经济特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特区今后快速发展的要求。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时确定迅速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会改变。 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
今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表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范市的一些意见》,深圳将继续高举“经济特区”旗帜,以改革开放之初“开辟一条血路”的精神,提出“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迅速发展的过程,也是改革开放的过程。 除非现代化完成,经济特区先试试,没有完成作为“窗口”和“试验田”的使命。 ”。 乐正说。
继续“特”的突破口
7月初,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将深圳定位为与香港共同快速发展的国际城市。 而且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求,深圳的新快速发展要体现广东港澳合作方面的先行、先行、先导作用。
“计划提出了衡量深港合作程度的指标体系,仅在跨境人员流量指标方面,就从现在的每天42.2万人提高到100万人。 ”。 提到了这个编辑后得到中央审查认可的城市整体计划,长年关注深港合作的乐正由衷地兴奋。 “成功的改革不仅是理念,而且是技术操作和精心的流程设计。 对深圳这样举世瞩目的经济特区来说,下一次改革应该选择更好的入口,选择更好的操作方法。 我认为与香港共同迅速发展的新定位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要点。 ”。
乐正分解、深港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制度性合作,不仅仅是经济性。 “也许有人担心一国两制会成为深港合作的障碍。 我认为两地深化合作的前提是与“两制”的差异性相辅相成。 深港合作不像两个城市的gdp加起来那么简单。 那边是“特别行政区”,这边是“经济特区”,两地合作产生聚合反应,形成制度革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吧。 ”。
中山大学金融学教授陆军认为,深港金融合作是确保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使深圳等腹地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双赢。
郭小洲认为深圳的下一条路是进一步开放促进改革。 下一步深港合作是扩大开放的大契机。 深港合作主要是经济上的相互融合,但在带来法律、政务等软环境上的交流和冲突,突破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均衡快速发展的体制障碍方面取得了经验,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的政治、社会、文化体制,
在“体制突围”方面,深圳提出研究借鉴香港、新加坡的经验。 计划在五年内建立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包括重新定义政府职能,整合调整政府机构。 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和模式,完全决定实行监督的运行机制,贯彻培育快速发展的社会组织理顺市、区、街的事权,把区和街的一切变成政府派遣机构,实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吴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