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48字,读完约9分钟
“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能继续写传说吗?
文/郑诚
“广东四小虎”——顺德、中山、南海、东莞,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前一步的象征,承载着广东的骄傲和骄傲,是勇气的象征、财富的象征,成就了一个地区的“先富起来”神话。
“四小虎”在改革开放中崛起,根据各地情况形成适合自己的快速发展特色。 要点:顺德迅速发展乡镇集体经济,乡镇集体工业成为支撑全县经济繁荣的支柱。 中山以地方国营经济为龙头,在使全市经济稳步均衡快速发展的南海,“五个车轮”一起旋转(县、镇、区、共同体、户),三个产业一齐快速发展。 东莞,“三来一补”到处开花,“借腹生孩子”经济起飞。
到目前为止,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一切制”的印记已经模糊,“三来一补”已经转变升级。 但是“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长期以来都是新的。
顺德:综合改革成果“虎先锋”
“达不到顺德,不知道钱少。 不看冯先生,不知道胆小! 》2001年12月17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薄熙视察顺德,做出了这样的“论断”。 他说的冯先生是顺德市委书记冯润胜。
顺德人的“大胆”很有名。 早在1978年8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已有4个月,顺德容奇镇与香港大进有限企业默默地合作创办了“大进制服厂”,资金、设备、技术、管理者、原材料、订单均来自香港制造商,容奇镇现场和劳动力 《顺德志》以坦率的文案记录了这段历史:大进制服厂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公司。
正是这种“开辟血路”的精神成就了顺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顺德人用“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中坚公司为主”的三板斧开辟了新局面。 政府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多次建设奇功,顺德人很快发了财。
但是,政府扮演大老板的直接结果是“有限的利益、无限的责任、负担越来越重,风险越来越大”。 1993年初,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党委书记谢非来到顺德,当时的顺德领导人陈用志、冯润胜向他报告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使用了“辉煌成果,惊人负担”一词。
需要改革的势头。 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广东经济学会会长的牧野事后想起了1993年顺德进行的风云激荡的改革,使用了“困难突破重围”这6个字。
在1993年广州珠岛酒店的会议上,广东省委决定关闭顺德,进行以公司改革为中心的辅助全面改革。 年8月,顺德的综合体制改革正式开始。 顺德的改革在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曾经牧野回忆,谢非当年在北京开会,收到有关方面转发来的大“告状”材料,他顶住压力,只找到了时任顺德市委书记的陈用志,对他有点敏感
顺德人转过头来,卖了公司,创造了“全员股份化”、“贴身经营”、“美人先嫁”等许多新名词。 随着综合体制改革,顺德突破了“顺德模式”,在之后的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上屡居首位。
现在民营经济成为拉动顺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中山:走协调快速的发展道路
曾经,“威力、威力、足够的力量”的广告语响彻全国。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大门打开,智慧的中山人抓住先机,把快速发展的重点放在轻工业上,依靠公有公司,突破引进海外先进技术促进技术改革,推动了市属工业向规模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8年,凯达、威力、晨星等市由公有公司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这一时期的积累,为中山的下一次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十馀家市属公司集团组成的“中山舰队”曾经制造了工业迅速发展史上的传说和神话。 也就是说这一年,中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9.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第一个36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也就是说这一年,中山从县级市提升为“只管辖城镇的地级市”。
1998年,中山人再次站在改革的潮头。 那年5月,中山市委、市政府果断实施了市属公有公司的产权体制改革。 凤凰涅槃这样的体制改革,激发了中山民营经济的活力。 几年后,中山民营公司的数量迅速达到2万家,占中山各类公司总数的2/3,民营经济占一半江山。
1998年,中山正式提出了“工业立市”战术,以高起点整合建设工业园区,使工业走上了集约化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二年,中山十大品牌产品认证委员会成立,品牌战术拉开帷幕。
在工业走上集约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之后,中山审时度势于2001年提出了从“工业立市”进入“工业强市”的方案。 通过启动品牌战术改变高投入、低生产加工型的快速发展模式,着力于工业“笑容曲线”的两端。
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再到产业强市,10年来中山工业走出了从求强到求强、从求量到质量的科学轨道。 事实胜于雄辩,中山出现了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省级专业镇和7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成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 共有373个省级以上的品牌名称。
也就是说,10年间,中山工业产值跳过了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三大台阶。
中山保持高速发展,更重视环境生态保护,更重视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更重视社会建设,走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综合协调快速发展之路。
南海: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改革开放之初,“洗脚上田”的农民们开始了小五金、小冶炼、小化工、小塑料等个人民营企业,南海的非公有制经济从这里开始。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南海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天下分成了三部分。
1993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推动下,南海开始了有影响力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这一年,南海洲表村、下柏村、沙涌村都是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考试,设立股份合作社,打折村民土地入股,村民用股票定期分红,全村土地分为农业保护区、工业区和商住区,聚集土地吸引工厂,迅速
由于是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当时南海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得到了中央的宝贵表现:可以,但不推进,不宣传。 1995年3月,尘埃落定,1574个股票合作组织开始登上南海的历史舞台。
在随后的几年里,南海农村呈现出这样的景象:发生了连片现场,农民大规模转移到了两三产业,南海农村的迅速发展进入了一个不同的轨道。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处理南海地区人多、土地收益低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这个制度后来在南海全境和珠江三角洲进行了宣传。 这种创新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征地制度改革,后来被归纳为“南海模式”,农村股份合作制也成为全国农村快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改革不断在探索中深化。 南海区委农村事业部负责人表示,从2003年开始,南海全面推进农村所有权固化,切实实现固化库存,不增加,比较有效地防止农村“嫁妆女”的增加。 然后,针对人口的不断变动,适当扩大出资购买股的展望面,建立“固化股权、出资购买股、定期调整、合理流动”的股权新机制。
东莞:“三来一补”大变革
“我1992年第一次来大陆东莞考察。 与台湾相比,这里便宜的土地价格和人力价格令人吃惊。 》台达电子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东莞支付给工人的月平均工资约为350元,这在内地还是很高的一方,台湾工厂的平均工资是这里的7倍。
由于毗邻港澳、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等特点,“三来一补”无疑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东莞经济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30年来,东莞管内的32个城镇和街道几乎都发展迅速,成为专业从事某种产品加工制造的城镇,从电脑零部件到软饮料,从毛织品到家电产品、雀巢、索尼播放器、诺基亚手机……
“世界上五台电脑中有一台是东莞制造的”,“五件毛衣中有一台是东莞制造的”。 这样的数字让东莞有非常强的产业规模感到骄傲,但戴着“世界工厂”帽子的东莞最能感受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今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党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进行调查时指出:“东莞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调整产业结构。”
今天的东莞,再次站在了“爬坡换档”的起点。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坦言,产业调整升级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工作,必须经历不可避免的阵痛,必须忍受短暂的快速发展速度放缓,忍受短暂的收入减少。
刘志庚提出了“双变革”战术。 即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的转变,一次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转变。
“东莞就像快速运行的列车,一定的时候要保养、检查。 ”。 刘志庚表示,东莞市经济过去一直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优势。 由于这样的公司前景不好,从去年开始东莞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变革的重大措施。
东莞连续5年拿出50亿元支持公司快速发展,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产业转型、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折扣设立创业基金等方面。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吴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