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1字,读完约5分钟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发布,共有296个项目和12名科学技术专家获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事业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优势。

大大提高科技界的荣誉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共和国勋章”共计8人,科学技术行业5人。 国家荣誉称号一共授予28人,科技行业授予7人。 这些荣誉大大增强了科技界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019年度,2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企业第719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黄旭华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担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 曾庆存是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家,为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到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金额为500万元,其中50万元是获奖者的个体所得,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择,作为科学研究费使用。 2019年1月4日,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调整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的通知》,从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标准从500万元/人调整到800万元/人,所有获奖者的个人收入。

第一次试行开放国籍限制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审查的一环中进一步创新。

第一次尝试在自然科学奖中开放完成者的国籍限制。 据该负责人介绍,我们稳步推进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奖给中国外国人的鼓励。 这次,10名长期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专家被提名为项目的完成者( 5人牵头,5人参加),为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全面实行提名制。 从2005年开始,国家科学技术奖的5个奖项全面实施专家学者的提名,单位的提名不限于指标。 2019年进一步完善提名制,简化提名资料,简化各种说明,切实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

推进创新制造业提升的插件。

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重要行业,经过多年的科研堆积,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晋闽团队的“高光效果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和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李晋闽向记者介绍,项目团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技术,项目成果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宣传,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现在,中国过去近50%的光源被led产品取代,每年实现了约2800亿度的节电,相当于3个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量。 ”。 李晋闽说。

科学技术还引领绿色优质快速发展。 金属材料、轻工、化工、建筑、机械、农业工程等领域的获奖成果显示了绿色的迅速发展理念。 从污染机理的基础研究出发空气体质量管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行业创新丰富,为战胜蓝天、碧水、净土保护战提供了比较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

创新的成果迫在眉睫

今年获奖的成果中,从半导体照明的关键技术,到水污染防止、土壤修复等行业的革新成果,再到疑难病症的治疗、“舌尖安全”的护卫……通过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生的紧急、准科学技术革新的着眼点,使技术更接近大众、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王静团队的“精确识别和检查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的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王静向记者表示,以往农药等小分子化合物的核心识别材料制造困难,灵敏度不高。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开发,项目组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系列突破,开发了14种涵盖93种化学污染物的分子印迹前解决产品。 项目组还开发了基于高端智能手机图像识别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平均44.6岁

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中国基础研究行业的中流砥柱,成为科技创新团队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数据显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44.6岁,第一完成者的平均年龄为52.5岁,分别比去年下降2岁和2.6岁,60%以上的完成者年龄小于45岁。 团队平均年龄未满45岁的项目有26个,占56.5%。 最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5岁。

十名外国专家获奖

2019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参加者数、获奖者数、国家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十名获奖的外国专家来自美国。 其他来自英国、奥地利、芬兰、挪威、意大利、俄罗斯和巴基斯坦。 既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合作行业广泛,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和空气体污染防治、疾病预防控制、新药开发等民生的热点行业。

本报记者 潘旭涛 【: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