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7字,读完约3分钟
9月13日,中国首枚t-7探空火箭发射60周年,耄耋航天人共聚上海,追忆航天事业之初的奋斗史。 郑莹莹 摄新网上海9月13日电(郑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企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3日在上海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国第一枚t-7探测空火箭在603基地发射60周年。
1960年9月13日,中国第一枚t-7探测空火箭在603基地发射,火箭起飞重量700公斤,飞行高度19.2公斤。 “中国第一个探测空火箭发射场”603基地当时选择了安徽广德。
资料图:中国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发射升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中国23名“二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中,钱学森、赵九章、王希季、钱骥等在603基地留下过奋斗的足迹,参与过探测空火箭的研究开发。
担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王希季院士当天没能来上海,但他说:“我想当时我们都很年轻,自主独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各种困难,发射了t-7探测空火箭……那个时代真的是
资料图:上世纪六十年代,t-7探空火箭箭体在安徽广德603发射场吊装上塔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王希季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过那个时间:上海机电设计院从各大学调入数百名学生,当时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大约是21岁,这个团队没有做过火箭,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设计的第一个外景 我们一边自己学习,一边给大家上课,一边设计生产。 真的可以说是“摸石头过河”……我们为了开发火箭,不能只考虑火箭本身。 火箭深刻认识到卫星只是进入多空大工程系统中的系统。 另外,我们开发的是中国制造的火箭,一切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资料图:上世纪六十年代,t-7探空火箭在广德603发射场整装待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这天在上海的座谈会上,罕见的八九十多岁的宇航员迎来了十几个人,追忆了从前的“从零开始摸索”的宇宙时代。
86岁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前副总经济师齐南强当时除了金学森等专家给我们讲课外,我们还主要从海外寻找航天的资料和书。 没有人买书,拆开,轮流阅览,表达了当时我们对宇宙知识的渴望。
他记得当时有个大学生画了火箭的画。 旁边配置的复印件,今天画在纸上,明天拿在手上,后天放在天上。 “这证明了当时我们从事宇宙飞行的勇气、自信和决心。 ”南强说。
资料图:上世纪六十年代,t-7探空火箭发射后回收的箭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1960年9月13日首次探测空火箭发射6年来,603基地进行了30多次各种类型和用途探测空、气象和生物火箭发射试验,使用中国宇宙史的许多第一:第一次现代控制技术, 另外,在回收成功的生物火箭实验中,两只“豹子”和“珊瑚”小狗回收成功,飞行高度为70公里多。 这些为中国之后的返回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础。
资料图:上世纪六十年代,t-7探空火箭发射后箭体回收现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供图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佳说,603基地目睹了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初期的困难历史,甲子已经过去,当初的夙愿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正在开发中国自己的大型空间站。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回顾了其历史,我们还记得宇宙国的初衷。 (完)
【: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