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0字,读完约3分钟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人在外界的形象是普通话不好,能赚钱,但可能是小气。 现在30年过去了,广东省民革副主委员会、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刘纪显在央视的春晚节目中发现广东人的形象没有什么进步。 因此他打算向省政协会议提出建议,呼吁改善广东人的形象。
刘委员的疑问也是很多广东人的疑问:为什么春晚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总是那么“雷人”? 在央视春晚小品《北京欢迎你》中,来自广东的小夫妇,操着拙劣的普通话,在尾音上加上象征性的“啦”。 关于两人的言行,广东人一点精明的练习也没有,倒不如说是“浑身都是傻气”。 再追溯一下,十几年前的央视春晚小品,使广东娃娃变得通俗。
“天不怕地不怕,怕广东人说普通话。 ”。 这句话曾经被广泛用于形容外国人对广东人的第一印象。 直到今天,这种形象依然根深蒂固。 因此,我相信很多广东人对政协委员的疑问有同感。 其实这些小东西的创始人不太了解广东人的变化。 和广东人交往过的人知道,广东人说粤语也有很长的“啦”音,在粤语上强行贴上这样的标志,有点恶毒的味道。 而且现在广东人不擅长普通话的话,那是对广东人最大的误解,至少没有与时俱进。
在大力宣传普通话的基础上,广东人的普通话越来越好,公务员、上司、打工基本上可以操纵普通话与人交流。 即使是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由于近年来的加强教育,能说广泛普通话的中小学生基本上能说标准普通话了,所以广州出现了在广州出生的孩子不会说粤语,只会说普通话的“信息”。 因此,广州市小学特别每周开一天“广州话日”,打扫了“广东话百叶窗”。
“老广”的普通话进步很大,为什么一到春晚外语就不好,变傻了? 今天,为什么广东人“排外”、“小气”、“没有文化”……广东人和广东文化被频繁误读,这与外界依然以过时的僵化思维看待广东人有关,另一方面与广东人缺乏自己的文化宣传有关
艺术源于生活,但春晚小品脱离生活,用凝固的模式化概念看今天的“老广”,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笑话。 广东人一般不擅长争夺“发言权”,这种务实的态度当然节约了很多唾液,但给人“默认”的印象,可能会持续误解。 这宁可善意地提醒我们,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改善自己的形象,弘扬岭南文化,改变对外部广东文化的误读是必不可少的。
广东人很大度、很宽容,对外界的歧视、误读向来不如何在意。广东作家叶曙明有本书叫《其实你不擅长广东人》,以央视春晚对广东人的误读来看,今天仍然有大多数人不了解广东人。
不自然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