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0字,读完约3分钟

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程志强(左二)高擎“八一”军旗通过天安门。 摄影/孟昭瑞 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后,程志强在从业中屡立军功。图为程志强近影。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盛典,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了由三军诸兵种组成的部队。 这是新中国自1959年建国纪念阅兵以来时隔25年公开自己的武装力量。 我作为阅兵的军旗手,引擎举起鲜红的“八一”军旗,让阅兵军气势汹汹地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25年前的事了,参加阅兵时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我记得1984年1月5日在北京卫戍区召开了国庆节35周年阅兵业务会议,贯彻了军事委员会、总部、军区对阅兵的指示,提出了卫戍区的任务和要求。 其中三军仪仗队179人组成军旗方队,138人担负着标准兵的任务。 打破历来解放军军事学院扛着大旗的惯例。

这一年,历史给了我机会。 上级党委让我在这次阅兵式上担任军旗手。 军旗手是接受阅览的大军的先头兵,几十个接受阅览的方队必须跟着军旗手的步伐走,决不能犯错误! 这一年,我29岁,担任这类重大规模阅兵式的军旗手,对我的体力和毅力是个考验。 但我坚决扛着这面“八一”军旗,立下军令状!

我在接受了这项无上的光荣和非常艰巨的任务之后,马上投入了训练。 北京的气温达到了40度,在没有阴凉的操场上,我扛着“八一”的军旗走正步,汗水弄湿了我的裙子,马靴成了小水槽。 那时的“八一”军旗,旗杆是铝制的,重7.5公斤,高6米,直径3厘米,加上旗帜和风的张力,整体重量在50公斤左右。 这样重的旗杆,必须经常直立不摇晃,用通常的人手握十几分钟,胳膊就酸了,握不稳。 更难的是,无论风力大小、风向如何变化,军旗手都必须始终达到军队姿态的绝对标准,步幅绝对正确,步伐绝对均匀,绝对笔直。 为了升旗,我们把旗杆变成了几倍重的旧钢管,在钢管里装满沙子,每天升旗数千次,反复训练打旗的动作。 我的双手每天和金属旗杆摩擦,所以手掌,特别是五指连接部,破皮溃烂,形成血泡,四根旗杆被我握烂了。 那时,白天训练,晚上骑自行车去天安门广场,熟悉游行路线,反复测量。 几百次测量后,预定的743.25米阅兵线,正好是1984块瓷砖,我发现以标准的正步幅在这个距离上走991步,走8分33秒。 我牢牢记住这些数字,根据距离调整步幅,每天高温练习几十个往返,把训练场运到天安门广场。 为了练习踢球的工作,我在小腿上绑了一个沙袋,鞋子上贴了两个鞋底,再贴了八个大铁掌。 每天训练结束后,你可以在我的靴子里流汗。 短短几个月,我怎么也练了五双这样的头皮鞋,擦破了十五双军棉袜。

12下一页
不自然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