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郭文彬 摄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题:向“火”前进——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探火目击记

作者韦林科

7月23日12点,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的指挥大厅,银屏闪烁,紧张有序。

牵引这艘神舟,护卫嫦娥的中国宇宙飞行控制“神经中枢”,见证了中国宇宙飞行的另一个伟大瞬间——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出征太空。 “半小时准备好! 》12点11分,调度音响起,大厅里来往的人逐渐减少,现场科学技术人员对任务流程、参加系统、考试文件进行了最后检查。 在倒计时的作用下,现场气氛带来了兴奋和紧张,但经过百战的科学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冷静和坚定。

大厅巨大的屏幕两侧显示着发射塔架子的实时画面,可以看出地上的人员有序地避难。 现在,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队的总师崔晓峰坐在指挥席上,脸上不太紧张。 尽管这次任务状态新,飞行控制难度高,技术要求高,但前期足够,全面准备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任务前的最后几分钟,他微笑着和周围的同事互相鼓励。

大厅里敲击键盘的声音层出不穷,所有人都集中精力盯着眼前的工作,不怕懒惰。

“一分钟就准备好! ’12点40分,调度密码再次想起来了。 等待的时候,从分到秒接近了。

“十,九,八,七……点火! 》12点41分,所有人的眼球聚集在大屏幕上,长征5号遥四火箭点火升空空,红焰燃烧,映出飞翔的梦想,点燃了所有人的兴奋和兴奋。

“发现目标! ”“遥测正常,跟踪正常! ”从检查站传来的报告声层出不穷,飞控大厅的科学技术人员既有盯着电脑画面的人,也有关注大屏幕实时画面的人,也有根据实时数据紧张地推算的人。 每个岗位都担任着各自的职务,就像不同的音乐家共同演奏交响乐章一样。

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实时任务数据、主要测量网站的新闻、实景图像等,根据实时数据模拟的三维动画也不断动态更新,为现场的决定提供参考。

“助推器分离! ”。

“扔整流罩! ”。

“火箭一二级分离! ”。

“器矢分离! ”。

按计划,各动作顺利,日程密码陆续传来,大厅里再次响起掌声。

这时,飞行员“天问一号”的接力棒交到了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手中。 在飞控大厅旁边的第二指挥厅,北京航天控制中心的总师、轨道专家谢剑前线带领团队迅速计算探测器的轨道参数。 这是接力棒的“第一棒”,也是极其重要的棒。 探测器上轨道成功与否,这根棍子跑得好不好,取决于他们的计算结果。

大画面上的工作站区域闪烁,模拟三维动画和真人照相机的拍摄画面切换,所有的科学技术人员都在等待轨道计算结果,多个国家也在等待其结果。

13点17分,探测器正确进入预定轨道。 大约5分钟后,总调度刘建刚的声音再次表示:“太阳能板展开,外壳正常! ”。 大厅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从这一刻起,火星探测器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护航下,开启漫漫火星之旅,向“火”而行、载梦星河!(完) 【: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