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54字,读完约11分钟
薄波出狱后,山西画家给他发了一张“苍松”的图。 他欣赏后请画家在空白的地方写陈毅诗。 “大雪推青松,青松笔直,松树高洁,想等到雪融化的时候”。 1985年7月,中直机关邀请薄一波加入新党员谈话。 他应邀准备了三句话:范仲淹的“先天忧虑、天下乐趣”、孙中山的“大事不做大官”、列宁的“只享受党内执政党的利益,不履行共产党义务的党员”。 所以,有人不知道18年的监禁和监护,失去妻子的别子,假枪杀,许多受到不满的薄情浪潮为什么信念是一贯的吗? 薄波委托困惑的人“读党史”,说“不擅长党史就狭隘”。
1988年,80岁的薄一波探望了88岁的徐前,徐吟诗两句是“江山百战幸还活着,铁窗苦斗庆馀生”,薄一波续诗是“壮心未老,未拾遗赤子之情”。 这一年,薄一波打笔捡替补,这实现了他回归后的三个愿望:对死去的人,对活着的人,对历史(著书)。 今年4月,薄一波向组织提出建议:“我想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和知道的事情写在书上。” 这本书是《一些重大决定和事情的回顾》。 记录了1949年至1966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薄一波在这本书的序言、后述中阐述了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留给现在的人和后人讨论是我的责任,如果同志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不要绕圈子,付出代价,吸收经验,我就满意了”。 根据国史的教训,薄一波定性为“与通常的个人回忆录不同”。 通常是: 1、看事物不看个体。 在单薄的世界观中,修理党史,修理党这个整体,个人不合路。 二、党史不仅有路线斗争史,还有建设史、创业史。 三、趋利避害,不隐瞒是非,在书中勇敢负责。 四、本章后面有反思和总结。 比如“今天的认知”、“党内斗争的深刻教训”、“对一些问题的初步探索”、“不可忘记的历史启发”等,根据事实总结治国方略。
《回顾》以历史为鉴,有历史资政。 然后,《回顾》在1980年,邓小平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强调“做毛泽东提出但没有做的事件,反对他错误的修正,把他做好的事件做好,当然我们也在迅速发展,迅速发展中工作 即多次修正正确、错误,完全不足,开拓新路。
1993年,出版了80万字的《回顾》,发行了80万册。 人评《回顾》意义:一、极高的史料价值,二、经验总结。 胡乔木评价了这本书《党史萧述中的空前力》、《看起来进入了宝山》。 胡绳在《人民日报》中论述了其探索的价值。 陆定一说:“《事后诸葛亮》的反省”。 此前,党史专家表示:“在史学行业中发现第二个综合个人记忆与历史研究专家没有很大区别。 《回顾》是距今14年前写的,即使今天看,反省和总结还是可以踏出去的”。
《回顾》后,薄一波写下了《七十年奋斗与思考》、《领导人元帅与战友》。 随着老一代革命家相继去世,知交下降了一年多,稀里糊涂地说:“我是幸存者。” 而且,他对领导人、元帅和战友的怀念也频繁出现。 他就这样回头看毛泽东。
“1943年春天,我去了延安,第二天毛泽东和我谈了8个小时。 其中关于草岚子监狱的敌对斗争,毛主席肯定了我们“做了完全正确的事”,他肯定了我们的学习“把监狱变成了学习马列主义的学校”。 关于学习话题,他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到二百个系统的东西,实际上不是一个空洞而是马列主义的同志,就能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 共产党必须领导成千上万人的革命,没有学问不行”。
毛泽东肯定了薄一波,在家人的记忆中“他一百次也没说”。 而且,他毫不掩饰毛泽东对他的批评。 1953年,他在财经会议上受到了错误的批评。 1954年6月3日,毛泽东识破了高冈“批薄射刘”的阴谋,确信他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波为好同志”。 但是毛泽东批评说,制定关系到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大事(新税制)存在工作方法上的问题。 从此,薄一波一生都把毛泽东指出的问题看作是“敌戒”。 每次回顾“这是不亚于《文革》的内心震撼”,他都借用梅兰芳的一句话对孩子说:“我知道敌人的危害,但不知道利益有多大。” 梅兰芳的声音被指出不是戏剧材料,梅兰芳终于达到了名角。 指出他的人向他道歉,梅兰芳不接受,反而感谢他。
毛泽东的谈话激励了薄一波60余年笃志好学,博览了马列。 特别是第二次监禁后,他又把监狱变成了学校。 他的遗物之一是“毛选”、“反杜林论”、“黑格尔逻辑一书摘要”……眉批密集。 只有他几十年不辍的学习和思考,才有“回顾”论述的细致、重量、深度、总结的深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出现了反毛思潮。 对此,薄一波写了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比如“毛泽东是真理坚定的探险家”、“如何纪念毛泽东”等。
1986年,薄一波去南方调查。 行程中拜谒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的故乡。 谒见目的,反击毛思潮。 第一站是彭德怀家乡的彭家围子。 薄一波信笔题字:“富贵淫不可,贫贱移动,威武不可屈”,落款“薄一波敬书”。 在刘少奇家乡的花明楼,他拿着笔“浩气永存”,依然是“敬书”。 毛泽东休息滴了一滴水,他犹豫了好几次,然后停笔,说“三天后交卷子”。 第三天他提出的回答是“永远按照你解释的事实上要求的思想路线鼓起勇气前进! ”。 事实上追求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分解三个标题的精神,前面两个评价是刘少奇、彭德怀风骨,对毛泽东,是领导人对未完成事业的表现。
在水洞里,秘书薄一波问如何评价毛泽东。 他沉思了一会儿。 “小平是对的。 毛主席不在。 我们党还在黑暗中摸索着。 无论是少奇还是彭总,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学生。 ”。 薄波预言今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比现在高。 评价毛泽东的功绩,薄一波具有纵横两个观点,“随时把他放在民族大业上,要考虑党的事业的大背景。 任意时间必须从党的成长经验、制度、党内生活的大前提进行分析”和“必须区别个人和政党”。 这样,他坚定地决定毛泽东的工作大于过去。
薄波在《回顾》中如实评价了毛泽东的功过,说:“根据事实求真,不根据事实求真,就输了。” 比如大跃进,那是党的集体实验,因为偏离了客观规律,实验失败了。 他事实上说:“发生了偏差和缺点,毛主席一个人不能负责,当时大家都同意并接受。 毛主席说得对,说得不对,所有人都认为毛主席的是非对错。 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没有提出来,或者提出来也失败了好几次,大家应该负点责任。 否则是不公正的”
尽管在“文革”中遭遇不公平,他的信念没有改变。 被监禁的他对孩子说“崇拜毛主席,现在不自由也崇拜他”。 对领导的崇敬之情,薄一波曾如此谦虚地表达过。 当人们称他为元老,德高望重时,他说:“不,毛主席,刘主席,邓小平才是大人物,我们等文王后才兴致勃勃的人。 ”进行了订正。
薄一波多次对孩子说:“共产党的事业始于毛,兴起于邓小平”。 邓小平去世时,他含着悲伤的标题写道“一个人千古,千古一个人”。
1月15日上午,薄家子女上了母亲的墓,当晚父亲病逝。 父母约定同一天去,在冥冥中,他们自然联想到民间俗语,“不求同月同日生,但求同月同日死”。 父母的感情,孩子形容为“四十年生死两茫茫,想不到,难忘”。 薄波复活后,大家来探望他时,他安慰了大家。 “够了,周围胡明少了”是的,有人劝他续弦时,他闭上眼睛说“够了。 再找也找不到胡明了”。 薄一波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在薄家的藏品中。 在《文革》中,薄一波把《毛主席语录》交给了女儿,他的扉页上写道:“胡明用的,我以后不会在上面写字了。”
薄一波一生一人以歌《五月花》为钟,这是胡明的最爱。 2005年春节,他给来探望的胡锦涛唱了这首歌。
1978年1月15日,胡明第11年节那天,孩子拜访了正在抚养的父亲。 他们注意到父亲“脸色不好,沉默不语”。 然后,父亲给了他们卷筒纸,用笔写了。 “过去,她背叛家人参加革命。 革命很辛苦,她经历了很多痛苦,但到了延安,遇到了爱她的人。 他们有很多孩子。 之后暴风雨来了,她先走了,她走的时候经历了什么,她想对她爱的人和孩子们说什么,他特别想知道,但他永远不知道……”落款是“多管闲事的老人”。 从那天开始,不说浅显的话。
正月五日,平淡的生日。 薄房子的惯例是,每年这一天聚集在他身边庆祝生日,打破5,听他做人教官方交友之路。 薄房子的惯例看起来像家务,其实我很了解“家风连党风”。
薄房子的后代很清楚老人会敲。 “施舍人时要用心,用心”(《昭明文选》)、“不以自己之长为道,不以人之短为道”(《昭明文选》)、“有志者,无志者,常立志”、“慷慨选择死亡,难以冷静得义”
正月五日,薄一波告诉担任各司职务的孩子们什么是政治,即“给平民带来实际利益的事件”。 另外,“脑子里有问题”。 他以毛泽东1949年提出美国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例,那是水变成了水路。
1982年,薄熙来被分配到中央书记处的研究室从事政策研究。 有一天,薄一波和他说了很长时间的话。 “理解中国社会,理解平民,理解的基础是与大众密切相关,在县一级与大众联系最多。 在大城市,大机构,人们的声音是不可能知道的。 我不能认识农民。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毛主席、刘少奇都重视县级员工。 1962年召开的7千人大会,大部分来自县里。 基层工作能得到最现实的锻炼,不在基层锻炼就不能做其他工作。 ”。 1984年,薄熙来到辽宁省金县。 出发了,父亲为他写了“勤能补拙”字。 父亲对这个字说:“人累不死。 党的工作要勤奋”。
近年的正月5日,淡淡的海浪经常使家人和周围的人想起自己有过反贪的经历。 他掌握了国库四年。 “三反”、“五反”运动中以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的名义解决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事件,1983年至1987年以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名义解决重要事件,纠正党风。 每次记忆结束,他往往以《红楼梦》中的“好歌”——“终于早上憎恨很多事情,闭上了眼睛”结束。
2001年,薄一波以“回顾”稿费20万元在他战斗了7年的山西沁源建设了太岳希望小学。 另外,拉黄工程,太旧的高速,1998年的大水,他都散财减轻了困难。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钱财观。
进入高龄后,孩子问他死后的事。 他摇了摇头。 “根据我们老家的话,人死后,每年有三五个人去你的墓地看你,即使没有做徒劳的工作。 我是来自平民的士兵,有什么死后的事。 ”。 虽然没有文案遗言,但生前被委托“简化后事,多把时间留给实务,多处理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是他遗憾的两件心事——祖国统一,看不到3000多万贫困人口和党风建设。
1月15日,99岁,革命82年的薄波过去了。 一代元勋进入了历史,但他们开创的事业还在路上,不仅让中国人站起来,还让中国人富裕,这是他们对平民的承诺。 追求真理,服从信仰,经历苦难,保持忠贞,是他们留给现在的人的风骨。 在《回顾》中,那是薄一波留给党的治国遗产。 (李彦春)
[上一页][1][2]